沈逢春在修复档案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林楚晗摄
(资料图片)
沈逢春在修复档案
10余道工序修复档案“如履薄冰”
沈逢春在讲解档案修复流程
她让破损的档案“起死回生”
沈逢春在传授档案修复技能
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通讯员 陈亮 孙丹
档案是“今世可知古,后世可知今”的历史记录,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载体,其唯一性不仅具有参考价值,更是发挥了凭证作用。
在武汉市档案馆,有着这样一个神秘的部门,一张张破损的档案送来,经过“治疗”便能“康复”。这便是该馆的技术保护部,而部门里的档案修复师,犹如医生给病号问诊,让一件件濒临“死亡”的历史档案“起死回生”。
31载埋头伏案,10万幅修复作品,这是武汉市档案馆档案修复师沈逢春呕心沥血的工作结晶。一页页泛黄的纸张,一份份珍贵的史料,也见证了这个冷门职业背后的辛酸甜苦。
10余道工序让破损档案“起死回生”
2月13日,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武汉市档案馆技术保护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方桌。一件件破损的档案,静静地摆放在桌上,一旁摆放着毛笔、喷壶、棕刷等各类修复工具,等待着沈逢春的“妙手回春”。
当天上午,沈逢春正戴着口罩,认真地对档案进行修复。和记者想象中不同的是,沈逢春穿着一件粉色的工作服,戴着一个粉色的边框眼镜,别致又俏皮。“总要给生活平添一份可爱嘛!”她说道。
此时,沈逢春正在修复一件来自民国的地契,由于年代久远,地契上很多地方都有破损。“虫蛀、破洞是常有的事情,还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除虫处理。”沈逢春告诉记者,修复前,她还要进行去酸处理,以延长纸张寿命。
时过半晌,沈逢春虽然已经补好了地契上的破洞,但要完成整体修复还有许多道工序,“档案修复工作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,还要结合个体状况,具体施策。”
历史档案抢救修复是一项流程繁琐、技术性强、操作具体的复杂工程。由于生成年代相对久远、原保管条件不佳等因素,部分档案已发生霉变,出现絮化、虫蛀、鼠啮、老化等问题,有的粘连在一起,变成了“档案砖”,已影响存续。
这种“档案砖”往往修复难度最大,要历经揭挑、去酸、托裱、修补、加固、染色、裁切、整理、上墙下墙、丝网加固、熏蒸、裁切、装订等一系列环节,最终才能入库。
“就像给档案‘洗澡’一样,必须非常小心,否则就会出现纸张破损的情况。”沈逢春告诉记者,一些粘连严重、脆弱的纸张,需要用到蒸汽熨斗熨,进行分离,“档案修复,如履薄冰。”
31年埋头伏案早早戴上老花镜
31年来,沈逢春一直都坚守在这一岗位,只为干好这一件事。谈及是否会对如此冷门的职业感到枯燥,已是天命之年的沈逢春笑着回答:“看着一张张档案在自己手里‘起死回生’,内心就会无比骄傲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”
简单的档案修复需要耗费几个小时,而修复复杂的档案可能耗时数日,甚至数月。就在这几平方米的小小修复室里,装下的不光是一张张“起死回生”的档案,更是沈逢春的青春与理想。
回忆起三年前的一次修复经历,沈逢春仍是心潮澎湃。那是一张由上海世界舆地学社出版发行的《中华现势大地图》,长155厘米,宽110厘米,原图纸张老化严重,有的地方几乎断裂。
图中标明了当时我国较有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,包含上海、武汉、天津、广州四大商埠图,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,清晰记录了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的恶劣行径,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,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档案。
原图纸张老化严重,几乎一碰就碎,存在大量的污渍,有的地方几乎断裂,“为了能够将它完美呈现在人们面前,我对它进行了清洗。在揭旧纸,拼接对齐后,又进行了上糨糊、上托纸、上墙晾干等十几道工序,耗时两天最终完成修复,使它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。”
由于长年累月的低头伏案,用眼过度的沈逢春早早戴上了老花镜,还患有严重的颈椎病。“需要修复的档案年代久远,经常会散发出霉味,皮肤过敏、咽部不适都是家常便饭。”沈逢春说,“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能在退休前培养一名出色的接班人,让这项技艺得以传承,就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
“授人以渔”让冷门职业“桃李满芳”
这些年,随着媒体的聚焦,这个冷门职业渐渐走入众人视野,陆续也有爱好者上门拜师,希望学习这项技能。2月8日,一封明信片寄到了武汉市档案馆。信中写道: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跟随沈老师学习后,我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,还减轻了生活压力。
这位徒弟名叫余婉灵,今年29岁,出身于农业相关专业的她,在电视上看到对于档案修复师的介绍后被深深吸引,后经人介绍,前来向沈逢春拜师求学。
“我的性子喜欢安静,我觉得能埋头去修复档案,真的很有意思。”余婉灵告诉记者,这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,不懂技术不行,只懂技术但不会操作更不行。最近,她找到了一份非常理想的档案修复工作,特此感谢沈老师耐心细致的传授。
如今,沈逢春已是“桃李满芳”。2016年,她担任授课老师,在面向基层档案部门举办的档案裱糊技术培训班上,为前来参训的档案员系统传授了纸质档案的修裱技术。在她的精心指导下,档案员们回到岗位后发挥出了更大能量。也有不少像余婉灵这样新手,通过学习走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。
“我们后续将会采取更多培训形式,让更多人了解档案修复。”武汉市档案馆馆长徐辉表示,近年来,他们发挥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裱糊实践基地的功能,采取讲解演示档案修裱技术和操作技能多种举措,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,加深社会对档案工作的了解,为业内特别是年轻专技人员搭建了实训平台,激发大家学业务、比业务的积极性,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实操能力。